余光中生前專访:到台灣七十余年不忘乡音(圖)
分開故乡几十年,余老仍不忘故乡事、故乡话 現代快報/ZAKER南京记者 赵杰 摄本文原刊于《現代快報》2017年5月8日第F7版
海峡照旧,写《乡愁》的余光中早已满头鹤發。
作為首届江苏成长大會的特邀佳宾,他说“若是身體容许,想去。”
人物咭片
余光中
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。在秣陵路小學(原崔八巷小學),南京五中(原南京青年會中學)念书。1947年入金陵大學(1952年并入南京大學)外语系(後转入厦門大學)。因母亲本籍為江苏武進,故也自称“江南人”;因《乡愁》著名,一辈子从事诗歌、散文、评论、翻译,自称為本身写作的“四度空間”。
出色语录
“乖乖,隆地咚,韭菜炒大葱。”
“我仍是會写诗,写散文,写评论,另有翻译……几近和之前同样,脑子并無坏。”
“咱们教員带着咱们小學生从底下捕蠅袋,一级一级爬上去,(台阶一共有)392级,這個減肥食品,印象太深了。”
“东南大學仍是很精巧的,另有阿谁六朝松。”
身體不佳,笔耕不辍字幕機,
余老的家在高雄一個平凡公寓,客堂里,一张大书桌盘踞了不小的位置,桌子上整洁地摆放着一些册本;鹤發苍苍的余老身影消瘦,危坐在椅子上。客堂的墙上贴着海報,海報上的主人公都是他,各個時代的,看起来一张张都那末斗志昂扬。
按理身體不佳,但余老仍是闲不下来。他说,本身天天清晨會读读古诗,看會儿书,写写文章。“诗歌、散文、评论、翻译,這四样,我仍是不绝的。虽然身體不是很好,但脑子并無坏。身體容许的话,還會散溜达。”余老说,写作赶上“困难”時,還會查阅大量的册本,“磕”到底。
和夫人已到“钻石婚”
余老汉人满头銀發,穿戴一件粉赤色的衬衫,看起来颇有大師闺秀的范儿。或许是投缘,老佳耦俩和记者聊得出格高兴,余老小額借款,记不起来時,夫人會時時時地弥补和提示。
曾,余光中说,“我與生射中最首要的两位女性的第一次碰头,都在南京。一名是母亲,她生我時在南京,咱们第一次碰头時,我只會哭闹;一名是老婆,咱们第一次重逢也在南京。”余老和夫人范我存密斯两小我的母校都在南京莫愁路上,只隔了一条马路。
“抗克服利後,我到南京明德女中读初三,學校订面,就是他读的南京青年會中學,如今别离是南京幼儿高档師范黉舍和南京五中。”余老汉人说。
七十余年不忘乡音
“东南大學仍是很精巧的,另有阿谁六朝松”“我第一次回到南京,是几十年前了,那時還看到了玄武湖”……
固然,余老说要放眼将来,少聊《乡愁》,但不知不觉間,咱们仍是侃起了余老的故乡南京。说到南京,余老的眼里放光,他说,小時辰,本身家住在城北将军庙的一個冷巷子里,冷巷名叫龙仓巷。固然几十年曩昔了,仍是记得很清晰。
“你们如今南京话是甚麼模样?我小時辰听到的都是如许的‘今儿個,明儿個;乖乖,隆地咚,韭菜炒大葱’……”张口就来的老南京话,讓人感受十分亲热。余老已到台灣七十余年,仍然不忘故乡话、故乡事。他说,之前老同窗们到台灣随团拜候,城市和他聚聚,但如今,南京五中、金美白牙粉,陵大學的老同窗们愈来愈少了。而本身由于身體问题,和南京互動也愈来愈少。
“南京归去過好屡次,近来一次是我過80岁生日,也很多多少年了。”余老感伤。
在余老的影象中,小時辰,怙恃老是带他去役夫庙,那邊很热烈,有很多好吃的,并且家家都请人吊嗓子唱京戏。而印象最最深入的是中山陵,几十年曩昔了,他仍然清晰地记得中山陵的台阶数——392级。“小學的時辰春游,咱们教員带着咱们小學生从底下一级一级爬上去,(台阶一共有)392级。中山陵很是伟大,读金陵大學時,咱们還常常从黉舍骑脚踏車骑到中山陵,约莫半小時。”
寄语母校學子“好好肄業”
“在余光中師长教師行将迎来90大寿之际,咱们一块儿朗诵《听听那冷雨》”“母校師生祝福余光中師长教師可以或许松柏长青,康乐延年。”……
至于5月20日首届江苏成长大會,余光中说,“如果我身體好,我仍是愿意去的。”
很是迷《琅琊榜》 看了四五遍
現代快報:除看书写作,您日常平凡有文娱糊口吗?
余光中:有呀,咱们也正常地糊口。
現代快報:那近来有追甚麼剧吗?
余光中:近来在看《琅琊榜》,很是迷,已看了四五遍了。
現代快報:這個電視剧和南京也有渊源。
余光中:這部戏是讲金陵的,是六朝時辰的梁朝。咱们朋侪帮咱们买了整套的碟片,随時可以看。
現代快報:您感觉拍得怎样样?
余光中:這部戏,一半是汗青一半是传说。内里的人物,小侠飞流,梅宗主都很好。
現代快報:咱们也很喜好,這部戏一度很火。
余光中:很都雅,没想到,會那末都雅。(记者 胡玉梅 练习生 韩雨霁)
頁:
[1]